新突破|新朝陽在生物技術防治稻瘟病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分享
發布時間:2025-11-01 09:58:00 訪問量:
近日,成都新朝陽作物科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朝陽”)研究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發表題為《Structure, bioactivity and toxicity of venturicidins A and B from Streptomyces sp. D828》的研究論文。論文報道了從野生型鏈霉菌(Streptomyces sp. D828)中分離鑒定獲得的兩種新型化合物——瘟克菌素A與B。二者作為具有明確作用靶標和優異環境安全性的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在稻瘟病高效防治、降低農藥殘留風險及保障水稻安全生產方面展現出顯著應用潛力。與此同時,相關成果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瘟克菌素、其應用及其制備方法、農藥藥劑和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專利號:ZL 2025 1 1086488.9),并已在全球10余個國家同步布局專利保護,為后續成果國際轉化與商業化奠定知識產權基礎。

“瘟克菌素、其應用及其制備方法、
農藥藥劑和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專利號:ZL 2025 1 1086488.9)
稻瘟病防控的全球挑戰
稻瘟病由稻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引起,是全球水稻生產過程中最具破壞力的真菌性病害之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2019)與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 2022)統計,該病已在全球40多個稻作國家發生,每年造成10%–30%的減產,對糧食安全構成長期威脅。
當前常用化學制劑在長期使用后容易出現抗性風險和環境殘留問題。因此,開發結構新穎、靶標獨特、低毒低殘留的新型殺菌劑,成為農業綠色防控和新型農藥創制的關鍵方向。
技術創新與科學發現
新朝陽研發團隊實現了瘟克菌素的高效微生物發酵與分離制備;通過分子對接與酶活實驗證明:瘟克菌素可通過特異抑制病菌ATP酶C亞基從而發揮抗菌活性。并在應用活性層面發現:瘟克菌素(IC90值=0.115 mg/L)的藥效活性分別達到了稻瘟靈(IC90=12.98 mg/L)的~110倍和稻瘟酰胺(IC90=98.70 mg/L)的~850倍;進一步的溫室試驗表明:50 mg/L的瘟克菌素處理可顯著降低稻瘟發病率;在江西、江蘇、廣西及海南等地,由農業科學院等多個第三方專業機構實施的多組田間試驗結果表明,瘟克菌素在不同生態條件下均表現出穩定防效與良好的作物安全性,畝用量僅為常規藥劑的十分之一,具備顯著的降本與減量潛力;毒理學評估結果顯示,瘟克菌素在急性毒理學層面表現良好(口服LD??>2000 mg/kg·bw,經皮LD??>2000 mg/kg·bw,吸入LC??>5000 mg/m3;斑馬魚暴露96小時無死亡),為其在綠色農藥體系中的進一步應用提供了初步安全依據。
從科研突破到產業落地
新朝陽依托“高產菌株—綠色發酵—高效制備—示范應用”的技術體系,已實現瘟克菌素的發酵制備及田間驗證,為后續產品開發奠定堅實基礎。該項成果不僅豐富了我國微生物源新型殺菌劑的自主創新儲備,也為全球水稻安全生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科學支撐。
新朝陽的創新實踐
作為中國生物制劑的先行者和開拓者,新朝陽始終秉持“連接科學與自然,創造可持續農業未來”的理念,持續推動植物源與微生物源雙技術路線協同發展。未來,公司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加快原創生物制劑的研發與轉化,用綠色科技守護農業生態安全與全球糧食生產。
中文
EN


